真菌毒素檢測儀是糧食、飼料、食品行業檢測黃曲霉毒素、嘔吐毒素等污染物的關鍵設備,其操作規范性直接影響檢測結果準確性。實際使用中,操作人員易因對儀器原理、流程細節把控不足陷入誤區,以下梳理4類常見誤區及對應避免方法。?
一、樣本處理誤區:忽視前處理規范性?
常見問題?
樣本研磨不充分:如谷物樣本僅簡單破碎(粒徑>2mm),導致毒素未全釋放,檢測結果偏低;?
提取液配比錯誤:未按說明書要求配制提取液(如甲醇-水比例應為7:3卻配成6:4),影響毒素溶解效率;?
過濾/離心不全:提取液中殘留雜質(如淀粉、纖維),堵塞檢測卡或污染儀器進樣系統,導致假陽性。?
避免方法?
樣本研磨需達到均勻粉末狀(粒徑≤0.5mm),可使用行星式球磨機(轉速300-500r/min,研磨5-10分鐘);?
用移液槍精準量取試劑,配制后用pH試紙驗證提取液pH值(如黃曲霉毒素檢測提取液pH需在7.0±0.2);?
提取后需經定性濾紙過濾2次,或3000r/min離心10分鐘,取上清液作為待檢測液,確保無可見雜質。?
二、儀器操作誤區:參數設置與操作流程偏差?
常見問題?
檢測溫度未達標:如免疫層析類檢測儀需在25℃±3℃環境下運行,若室溫過低(<18℃)直接檢測,會延長反應時間,導致結果誤判;?
進樣量不準確:手動進樣時未控制進樣體積(如要求100μL卻注入80μL),或進樣速度過快產生氣泡,影響檢測信號;?
未進行儀器預熱:開機后直接檢測,儀器光學系統(如酶標儀的光源)未穩定,導致吸光度測量誤差超±5%。?
避免方法?
檢測前用溫濕度計確認環境條件,若溫度不達標,開啟恒溫箱或空調調節,待溫度穩定后再操作;?
使用帶刻度的移液器(精度±1μL)定量進樣,進樣時槍頭緊貼管壁緩慢注入,避免產生氣泡;?
開機后按說明書要求預熱儀器(通常15-30分鐘),待顯示屏顯示“就緒”且光源強度穩定(如酶標儀吸光度值波動≤0.005)后開始檢測。?
三、結果判讀誤區:忽視干擾因素與標準對照?
常見問題?
未做空白對照:僅檢測樣本而未同步檢測空白試劑(如提取液),無法判斷儀器是否受污染;?
誤讀檢測卡結果:如將免疫層析卡的“質控線模糊”判定為陰性,忽視可能因試劑過期導致的無效結果;?
忽略交叉反應:用黃曲霉毒素檢測卡檢測玉米赤霉烯酮,因抗體交叉反應出現假陽性,卻未進一步驗證。?
避免方法?
每次檢測需同步設置空白對照、陰性對照、陽性對照,若對照結果異常(如陽性對照未顯色),需重新檢測;?
按說明書判讀標準執行:如免疫層析卡需在反應10-15分鐘內判讀,質控線清晰且檢測線無顯色為陰性,反之需結合數值判斷;?
若檢測結果超出常規范圍(如糧食中嘔吐毒素含量>500μg/kg),需用另一品牌檢測卡或高效液相色譜儀(HPLC)復檢,排除交叉反應干擾。?
四、維護保養誤區:長期使用未做清潔與校準?
常見問題?
檢測后未清潔進樣系統:如色譜類檢測儀進樣針殘留毒素,下次檢測時污染樣本,導致結果偏差;?
未定期校準儀器:如酶標儀超過6個月未校準,吸光度準確性下降,檢測數據可信度降低;?
試劑儲存不當:將檢測卡、抗體試劑常溫存放(需2-8℃冷藏),導致試劑失效。?
避免方法?
每次檢測后,用清洗液(如甲醇-水混合液)沖洗進樣系統3-5次,酶標儀需用蒸餾水清洗比色皿并晾干;?
每3-6個月用標準品(如10μg/L黃曲霉毒素標準液)校準儀器,若檢測值與標準值偏差>±10%,需聯系廠家進行專業校準;?
試劑需按儲存條件存放,開封后的檢測卡需在1小時內使用,未用完的試劑密封后放回冰箱,避免反復凍融(凍融次數≤3次)。?
此外,操作人員需定期參加真菌毒素檢測儀廠家培訓,熟悉不同類型毒素檢測的原理與注意事項,同時建立《儀器操作記錄臺賬》,記錄每次檢測的樣本信息、儀器參數、結果數據,便于追溯與問題排查,從根本上減少操作誤區,保障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。?